铁血幕阜
时间:2024-10-11 15:21:35
小说叫做《铁血幕阜》是毛万明的小说。内容精选:《铁血幕阜》从1928年平江“三月扑城”幕阜山区早期革命活动,到1954年幕阜山区最后一个土匪被人民政府镇压,通过塑造王二龙一家祖孙三代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形象,及王二龙、黄石成、李月桂和杨秀青等人少年同乡、同学,情同手足,后来被命运分隔,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,并义无反顾对杨秀青实施镇压的故事,来反映幕阜山当年金戈铁马、血雨腥风的斗争,反映了幕阜山人民为取得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。...
>>>>《铁血幕阜》在线阅读<<<<
精彩内容试读
早饭后才个把时晨,毒日头就把地皮子烤得冒烟。路旁柳树上,知了们拼足力气叫。
彩桥镇东头的马路口几个团丁正在盘查过往行人。
辛干娘挑两木桶芝麻豆子茶,桶口用花布巾盖得严实,桶里放把小铜瓢,木桶外露着一大截铁红色的木瓢把。扁担一端还挂个细竹篮,篮里放两个茶碗。这是辛干娘在给建赵公庙的工匠们送豆茶。
她背上的竹布衣已被汗水打湿一大块。六十好几的婆婆,挑这几十斤茶水,倒不觉得有几多吃力。
送豆茶是山里人最常见的礼性。谁家修房子、造寿器、做结婚家具等等,邻里们都要烧些芝麻豆子姜茶送去,以表祝贺。
“老太婆,过来。”哨口一个团丁朝辛干娘喊。
辛干娘挑着茶缓从从地走上前去。
“放下检查。”一个团丁晃动着肩头的长枪。“桶里么子家伙?”
“老总,咯是豆茶,给赵公庙工匠们送茶。”辛干娘笑微微的跟团丁说。
“豆茶?”团丁歪着脑壳正要去揭木桶口上的花布巾。
“你们看,豆茶、豆茶。”辛干娘笑着抢先揭开了盖在木桶口上的花布巾,立即,一股芝麻豆子姜茶的清香味扑鼻而来。
辛干娘忙用铜瓢在两个桶里各捞了几下,让团丁看木桶里捞起的全是芝麻豆子茶。
团丁歪着脑壳看了看辛干娘的脸色,又看了看两个木桶,然后提起木桶,用四个手指在桶底上重重地敲了几个,听着木桶底端发着闷响,直到确信不是双层桶底后,才将木桶放下。
“豆茶真香。”另一个小个子团丁睁圆了眼睛。
“香吧,给老总来一碗。”辛干娘说。
“好好好。”小个子团丁搓着两手,舌尖舔着嘴唇。
辛干娘不紧不慢的从竹篮里拿出茶碗,用小铜瓢捞了碗豆茶递给小个子团丁。“天太热,豆茶解暑,来,老总您尝一碗。”
小个子团丁双手捧着碗,呷了一口,“呵,味道不错。味道不错。”
“我来一碗。”
“我来一碗。”
听说味道不错。这边两个团丁都围上来争着要喝。
“都有,都有。”辛干娘不慌不忙地轮着给他们倒豆茶。
团丁吃完豆茶,嘴一抹,便摆摆手叫辛干娘过去了。走时还跟辛干娘招呼,“老太婆,明天还来送豆茶不?”
“明天还来,明天还来。”
过了检查站,辛干娘缓缓走在人群后面,她没有上赵公庙,而是趁人没注意选了一条小路直插金子崖。
自昨天跟化装成叫花子的游击队联络员联系上后,辛干娘就一直在思考着给山里游击队送盐的事。可她总是想不出一个送食盐的万全之策。
路口查得很紧,不断的有人从竹担里,双层木桶里,空树杆里查出大米、食盐来。
其实,进山的机会多,每天都有大批的工匠师傅和送砖瓦木料的劳力工进山建赵公庙,连婆婆、老汉,小媳妇,细伢子都上山了,人不分男女,劳力不分大小。进一趟山,运几块烟火青砖,挑几十片小烟瓦。大家相传说:一砖一瓦一年寿,一木一柱全家福。因此,大细劳力都上山帮工助料。像辛干娘这把年纪的婆婆,上山最多能挑两块青砖或是十几片烟瓦。可这青砖、烟瓦哪能夹带食盐呢?
想来想去,辛干娘想到了送芝麻豆子姜茶。把盐溶解在水里,再把盐水当作豆茶挑上山。
为着保险,辛干娘把豆茶分成两样,一桶是真正的豆茶,淡盐,放有芝麻豆子生姜,吃起来生津解渴可口。另一桶也是芝麻豆子姜茶,只是大量的浓盐溶在里面,看上去是芝麻豆子姜茶,实则溶着浓盐。
辛干娘挑着姜茶,满怀着内心的喜悦。她想,山里来接盐的同志肯定在金子崖等她多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