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7-12 19:21:44
都市小说《我在玄辉大学当咸鱼》是作者““企源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凌默林墨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周围的一切喧嚣——学长学姐热情的迎新口号,灵能飞梭低空掠过的气流声,父母们殷切的叮咛,新生们初来乍到的惊叹——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。他像一道影子,无声无息地融入背景,却又本能地规避着所有可能聚焦于他的目光。“玄辉联邦大学…”林墨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,指尖几不可察地在背包带上摩挲了一下。四年了...
图书馆的沉静被窗外的雨声轻柔地包裹着,顾言学长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话语,如同细雨浸润,悄然瓦解着林墨心底那层名为“平静”的薄冰。“根深还需土沃,静心亦要明察。知其所在,方能枝叶不惊。”——这最后一句低语,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雨打玻璃的细响中,反复回荡。
林墨的目光落在记录板上自己刚刚写下的“土壤”二字上。字迹清晰,却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。顾言学长看似随意的学术探讨,将老周那抽象而沉重的“根基”敲打,具象化为眼前这片需要被重新审视、被彻底洞察的“土壤”。这土壤,是他赖以生存的“林墨”身份,是玄辉联邦大学这片看似安宁的港湾,更是…支撑着这一切表象之下的、可能潜藏着“风化疏松”或“噬根虫豸”的深层世界。
他合上那本厚重的《南麓山野灵植异闻考》,指尖抚过粗糙的皮质封面,仿佛还能感受到顾言话语中的那份沉静力量。没有咄咄逼人的审视,只有温和的提点,却让他对“静心凝神”和“洞察根本”有了更深、也更紧迫的理解。
雨声似乎更清晰了一些。林墨收拾好记录板和古籍,站起身,对着依旧沉浸在书海中的顾言方向微微颔首致意,然后安静地离开了阅读区。走出图书馆高大的拱门,清凉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雨丝扑面而来。雨幕连绵,将校园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灰绿色调中,远处的灵植园在雨中显得更加静谧。
他没有回宿舍。他需要实践,需要将顾言和老周那关于“根基”与“土壤”的思考,投射到真实的存在上——那几株寄托着老周意味深长“关照”的静心兰。
雨并不大,细密的雨丝落在身上,带来微凉的触感。沿着被雨水冲刷得干净湿润的小径,再次走向灵植园。雨水打在地面上,发出细碎连绵的沙沙声,如同天地间最自然的白噪音,反而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。
灵植园在雨水中焕发着勃勃生机。各种灵植的叶片被洗得油亮碧绿,挂着晶莹的水珠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到化不开的草木清气。他熟门熟路地来到公共培育区,走到那个标注着静心兰 - 实验组3号的灵土槽前。
几株静心兰在细雨中静静伫立。雨水顺着狭长肥厚的叶片滑落,更衬得那玉石般的光泽温润通透,边缘的天然银线在湿润的光线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晕。它们的状态极好,显然得益于林墨之前的精心照料。
林墨站在雨棚下。他没有立刻进行例行的照料,而是拿出了记录板,目光却不再仅仅停留在叶片的光泽度、长度或灵土湿度这些冰冷的数字上。顾言的话在耳边回响:“…洞察其根系与灵土、与周遭微环境的真实交互,知其喜恶,明其隐忧…”
他蹲下身,目光锐利如鹰隼,穿透雨水的帘幕,仔细地、一寸一寸地审视着灵土槽内的情况。
土壤质地:他伸出手指,极其轻微地探入灵土表层。触感松软湿润,颗粒均匀,是调配得极好的“青玉壤”。但顾言提到的“风化疏松”的隐喻,让他更加留意土壤的深层结构是否稳定。他观察着灵土槽边缘是否有细微的沉降或裂纹——没有。
能量波动: 他闭上眼,摒弃杂念,将精神力如同最纤细的触须般缓缓探出,感受着恒温槽内极其细微的能量场波动。静心兰本身散发着稳定柔和的木系灵能,如同温润的水流。他感知着这能量流与灵土的交互是否顺畅,是否有阻塞或异常逸散点——能量流转圆融,没有滞涩。
周遭微环境:他的目光扫过灵土槽周围。隔壁槽里种植的是一丛喜湿的“月光苔”,状态良好,没有病虫害迹象。但顾言提到的“噬根虫豸”让他格外警惕。他仔细检查静心兰的根部附近土壤表面,是否有异常孔洞、虫卵痕迹或菌丝——没有发现任何肉眼可见的危胁。
交互影响:他注意到恒温槽侧壁的微型聚光符文板在雨天的散射光下,亮度似乎比晴天时自动调低了一些,这是设计使然,对喜柔和散射光的静心兰并无影响。雨水带来的湿度和温度变化,似乎也在静心兰可接受的舒适范围内。
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。数据稳定,状态良好,符合甚至超越了《灵植培育基础》上对静心兰的所有最优标准。
但林墨的心头却并未轻松。太完美了。完美得像一个精心布置的假象。老周那“根扎得稳不稳”的疑问,顾言那“潜藏虫豸”的隐喻,沈清漪那洞悉一切般的目光…这些无形的压力,让他无法再满足于表面的风平浪静。
他需要更深的“洞察”。
林墨拿起记录板,没有像往常一样只记录那些标准数据。他在数据栏下方,开辟了一块新的空白区域。他拿起笔,笔尖悬停在纸面上片刻,然后开始书写:
观察记录(补充):
日期:[九月十六](雨)
土壤深层状态:目测及精神力浅层感知无沉降、裂缝。深层结构需进一步探查(非破坏性手段?)。
能量交互节点: 稳定区A(根部主吸收区)能量流顺畅;稳定区B(侧根区)有极其微弱(≈0.3%波动)能量涡流现象,原因待查(邻近符文板微量干扰?根系自然生长差异?)。
微环境关联:
邻近“月光苔”生长良好,无病虫害迹象,能量场温和无侵袭性。
雨水湿度增加(+15%),叶片气孔开合度观测无异常,能量吸收效率…(需湿度感应器辅助精确记录)。
潜在隐忧(推测):
长期单一环境(恒温槽)是否影响根系韧性与抗逆性?
能量场长期高度稳定,是否削弱植株对微扰动的自然调节机制?
(注:需查阅《灵植应激适应性理论》及《封闭环境培育对根系影响研究》相关文献)
字迹依旧工整清晰,但内容却不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,而是充满了观察、疑问、推测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。这是他第一次在记录中写下“隐忧”二字,也是他第一次尝试用顾言所言的“洞察”视角,去审视这片名为“静心兰”的“土壤”。
做完这一切,他才开始例行的照料工作:感受叶片饱满度,喷洒雾状营养液,调整聚光符文板角度。动作依旧精准流畅,但心境已截然不同。每一次动作,都仿佛带着一种更深沉的审视,在寻找那可能存在的、看不见的“虫豸”或“疏松”。
当他完成照料,准备离开时,目光下意识地扫向培育区的入口。
雨幕中,一个撑着素色雨伞的身影静静地站在那里,不知已看了多久。伞沿微微抬起,露出沈清漪沉静如水的面容。雨丝在她伞沿汇聚成珠帘滑落,她的目光穿透雨幕,平静地落在林墨身上,更确切地说,落在他手中的记录板上,以及他刚刚照料过的那几株在细雨中愈发显得温润宁静的静心兰。
没有言语,没有表情,只有雨声沙沙。
和那无声的、仿佛能穿透雨幕与表象的审视目光。
林墨手指微微收紧。顾言让他“知其所在,枝叶不惊”。但面对沈清漪这无声的、无处不在的注视,那片需要被洞察的“土壤”,似乎变得更加幽深难测。他微微颔首,算是打过招呼,身影平静地融入灵植园迷蒙的雨幕之中。
身后,静心兰的叶片在雨滴的轻抚下,微微摇曳,银线流转。
而记录板上那些关于“隐忧”的墨迹,在潮湿的空气中,仿佛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重量。
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。
Copyright (C) 2025 红牛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桂ICP备2022003909号-33